很多妈妈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你只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就行了,生活上的事情不用你操心。”好像对于孩子而言,除了学习,生活上的事情都不重要。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在生活上过分依赖我们,甚至会让他变成一个“生活低能儿”。8.我的要求你们一概满足!——盲目满足他,孩子不依赖都难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,很多妈妈像众星捧月般疼爱着他。如果孩子有什么要求,只要我们能办得到,都乐于去满足他,我们只希望他可以健康、快乐地成长。那么,孩子真的能达到我们的期望吗?晓月从小到大,妈妈都对她百般呵护。对于晓月的生活起居,妈妈照顾得无微不至。每天晚上,妈妈都会把晓月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拿出来。早晨起来后,妈妈会哄晓月起床,然后给她穿衣服,带她洗漱。当晓月上了小学之后,妈妈决定让她照料自己的生活。不过,每当晓月做某件事情的时候,她还是会要求妈妈来帮助。如果妈妈不及时提供“帮助”,晓月就很不高兴。而妈妈也觉得应该慢慢放手,所以还总是满足晓月的要求,继续照顾着她的生活。直到有一次,妈妈有事要出差几天,晓月的生活由爸爸来照顾。爸爸这才发现,在生活上,晓月都要等着大人帮助去做,她不知道怎么倒水,不知道第二天应该穿什么衣服,不知道怎么系鞋带……晓月之所以变得这样,她的依赖性之所以越来越强,是因为妈妈总是盲目满足她的要求,没有真正放手让她去照料自己的生活。试想一下,如果有人帮我们把生活上的事情都做好了,我们还愿意动手去做吗?恐怕不愿意。同样,当我们事事都帮孩子做好了,凡事都满足他的要求,他就会事事依赖我们,而自己懒得去做。孩子在生活上依赖父母,主因是我们太过于溺爱他,总是盲目满足他的一切要求。因此,对于孩子的要求,我们不要有求必应,百依百顺,而是要把握好“度”,凡是不利于孩子独立成长的要求,我们都不要给予满足,要帮助他摆脱生活上的依赖。?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雅雅刚上1年级,一天,妈妈把她从学校接回家,一进门,她就缠着妈妈不放,央求道:“妈妈,您给我讲个故事,好吗?”妈妈说:“你都是小学生了,不能这么依赖我了,自己去看故事书。”雅雅委屈地说:“我就是想听您给我讲故事。”“说了怎么不听话呢!”说完,妈妈就走进厨房做饭去了。其实,雅雅一天没见到妈妈,她希望妈妈可以给自己讲一个故事,这是一种依恋妈妈的表现,绝非只是依赖。这属于孩子的合理要求,妈妈应该满足雅雅才对。因为这样一来,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,让他在心理上有安全感,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。所以,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、性格特点等具体因素,来决定满足孩子要求的“度”。凡是合理的要求,我们都要尽量给予满足。?不要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我们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,不断地迁就他,就会助长他的依赖性。而且,孩子认为我们会满足他的所有要求,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,完全不懂得感恩我们对他的付出。因此,我们要理智面对孩子的要求,要读懂他内心的真正想法。当孩子向我们提出要求时,我们先要思考一下,这个要求是否合理,是否利于他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,是否利于他健康成长,等等。凡是合理的要求,我们要尽量满足孩子;凡是不合理的要求,我们一定要拒绝孩子。只有这样,孩子才能从中判断哪些事情是应该自己去做的,是不应该依赖妈妈的,他才能在生活中慢慢独立起来。?告诉孩子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原因当我们不能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时,我们要把原因跟他讲清楚。比如,我们因为工作而无法满足孩子去公园玩的要求,我们就可以这样说:“妈妈工作太忙,这次就不能陪你去公园玩了,等下周,妈妈一定抽时间陪你去。”顺便提醒一下,既然已经再次答应,就要尽全力去兑现自己对孩子的承诺,而不是让孩子感觉我们是在骗他,是在找借口。当我们不能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,我们要让他明白,我们之所以会拒绝他的要求,是为了让他摆脱依赖,学会独立。比如,孩子希望我们帮助他做一件他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,我们就可以引导他:“你已经长大了,这些事情应该由你自己去做。妈妈这样做,是为了让你更好地成长,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好。”?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,如果孩子提出某个要求,我们就马上让他“心想事成”,会令他习惯性依赖我们的帮助,这将会导致他每次都要通过立即满足来达到目的,不能独立做事,更不会挑战遇到的困难。因此,当孩子提出要求时,我们先不要立即满足他,而是采用“延迟满足”的方式,让他学会等待,让他学会先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面对。比如,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而寻求我们的帮助时,我们不要立即答应帮助他,而是要鼓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,然后在必要的时候,我们给予适当的指导。9.家务活?我现在不想干了!——孩子不动手做家事,肯定要依赖父母如今,很多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,凡事都替他代劳,有的孩子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做,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,甚至连倒水都由妈妈代劳,更别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了。我们这样做,真的利于孩子的成长吗?当孩子没有劳动意识,不动手做家务,肯定就会依赖父母,就更不会做家务,结果就会形成一个“不做家务—依赖父母—不做家务”的恶性循环。事实上,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。也许,我们还记得那个被誉为“东方神童”魏永康的故事吧!魏永康4岁时,就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。8岁时,他进入了重点中学读书。13岁时,他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。17岁,他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。但是,遗憾的是,当魏永康20岁时,却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,以及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,而被迫退学。而一直以来,魏永康的妈妈都认为,孩子只有专心读书,将来才有出息。于是,从魏永康小时候开始,妈妈就把家务活都包下来了。自从魏永康退学之后,他的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,并着手教他照顾自己的生活,教他学习做家务。目前,魏永康已经参加工作,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。如今,在我们身边,像魏永康这种“高分低能”的孩子越来越多。事实上,造成孩子“高分低能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我们不能单方面指责孩子依赖性强、太懒惰、动手能力差,而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,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是否出现了偏颇。就拿魏永康的例子来说吧,他之所以会成为一个“高分低能”的人,是因为他的妈妈从小没有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,导致他不知道怎样照顾自己的生活。不过,他的妈妈后来还是意识到了这一点,并一点一点教他动手做家事。可以说,不是孩子生下来就不愿意做家务,而是我们剥夺了他做家务的机会。因此,我们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,培养他热爱劳动的习惯,锻炼他的独立性,使他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。?让孩子明白,做家务是每个人的义务有时候,有些妈妈总会这样鼓励孩子做家务活:“来,帮妈妈……”结果,孩子就会认为,家务活是妈妈的事,我是在帮妈妈做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缺乏家庭责任感,可能会因为自己累、有作业或其他原因,而不愿意做家务。另外,有的妈妈会用金钱去“激励”孩子做家务。这样方式可能会在短期内刺激孩子去做家务,却不能让他养成自愿做家务的习惯。因为,孩子做家务的动力是“钱”,当他不想挣钱了,他就不愿意做家务了。对此,我们要让孩子明白,做家务是自己应尽的一份义务,家庭是讲爱和付出的地方,而不是讲“用金钱回报”的地方。这样一来,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做家务,从而促使他建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。?为孩子开辟一块“责任田”一天,妈妈把8岁的小泽带到餐厅,对他说:“儿子,你已经长大了,妈妈决定分给你这块‘责任田’。”“责任田?”小泽惊奇地说道。妈妈笑着说:“从今儿起,餐厅就是你的‘责任田’了,你要对他负责,每天打扫,保持整洁,明白吗?”听到妈妈这样说,小泽可高兴了,便答道:“明白了,您放心,我会做好的。”接着,妈妈就开始教小泽如何打扫餐厅。从此之后,每天吃过饭,小泽都会打扫这块“责任田”。我们也应该借鉴这种做法,有意识地为孩子开辟一块“责任田”,让他分担一定的家务活。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他做家务的情况,而家务的内容应该从简单到复杂慢慢过渡。对于年龄小的孩子,我们可以鼓励他倒垃圾、擦桌子、扫地、洗洗小件衣物等等;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,可以鼓励他收拾房间、洗衣服、做饭、饭前摆放碗筷、饭后收拾餐桌、洗碗等等。这样,孩子的自我价值才能从中体现出来,他才会从家务劳动中获得乐趣。?手把手教给孩子做家务的方法有时候,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,可能会越帮越忙,比如,洗碗的时候,不但没把碗洗干净,反而把水溅得到处都是。这时候,我们要容忍这种混乱的场面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手把手教给孩子做家务的方法。一开始,我们要带着孩子一起做,一边示范,一边讲解,最好把每一件家务分解成几个小步骤来教他。比如,我们教孩子洗碗,可以分成四步,第一步:把洗涤灵放入清水中,使之溶解;第二步:一一清洗碗筷,把洗好的碗筷放在另一边;第三步:再用清水洗一遍碗筷;第四步,把碗筷放在橱柜里,桌面擦干净,地面拖干净。当我们如此细致地教给孩子做家务的方法时,他才能学会做家务的正确步骤和技巧,才会更愿意去做。一旦孩子掌握了做家务的方法,我们要放手,让他独立去做,从而让他不再依赖我们。10.我犯了错,有你们兜着呢!——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当孩子做了错事,很多妈妈或是出于“疼爱”孩子,或是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去承担后果,而为他的过失负责。这样做就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:我才不怕犯错误呢,因为有你们兜着呢!而且,孩子会认为,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。一旦孩子真的犯了错误,他就会依赖我们去承担后果。一天,7岁的雯雯把玻璃杯摔碎了,妈妈虽然有些生气,但还是对她说:“快走开,不要被玻璃割伤了。”说完,妈妈开始为雯雯收拾残局,把碎片扫干净,把地面拖干净。而雯雯呢?她坐在沙发上,看着妈妈做的这一切。当妈妈做完后,对雯雯说:“玻璃杯容易摔碎,以后一定要小心点。”雯雯点了点头,说:“知道了。”过了几天,妈妈出去买菜了,雯雯自己在家,她又不小心把玻璃杯摔碎了,于是就把乱摊子摆在那里,等待妈妈来收拾。当我们总是替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时,孩子就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,那么他就不会主动反省自己的过失,他可能会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,就像雯雯一样。可见,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没有帮助孩子,反而阻碍了他的成长。因此,对于孩子自己犯下的过失,我们不要替他承担后果,而是应该让他自己来承担,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。?告诉孩子,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们为孩子遮风挡雨固然是一种爱的表现,但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,从而让他改正过失,吸取教训,得到成长,又何尝不是一种爱呢?当孩子犯了过错时,我们不要急于帮助他解决,也不要急于惩罚他,而是要告诉他:“孩子,你已经长大了,你应该为自己的过失负责。”当孩子有了这种意识,他就不会再依赖于我们,而是会自己想办法解决。?让孩子接受“自然惩罚”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一种教育方法——自然惩罚法则。当孩子犯了过失时,我们要让他自己承担过失所直接造成的后果。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,会有一种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体验,通过这种深刻的心理体验,他就会自觉地想办法弥补过失。萧斌上4年级,星期五下午放学时,老师提醒同学们:星期一学校要举行活动,一定要穿校服。结果,经过两天的休息,萧斌把老师的话忘得一干二净。星期一,萧斌像往常一样,穿着普通衣服就去上学了。当他刚走到学校附近的路口,就发现所有同学都穿着校服,他这才想起老师的话。于是,他急忙跑到一个公共电话亭,给妈妈打电话,让妈妈把校服送过来,可妈妈并没有答应他。萧斌央求道:“妈妈,求求你了,如果我回家拿肯定会迟到的。”妈妈坚定地说:“这是你自己的事情,你要负责。”萧斌只好自己跑回家拿校服,然后又跑回学校。结果,他迟到了,受到了老师的批评。放学回家后,萧斌埋怨妈妈不给自己送校服,妈妈平和地说:“如果我这次给你送去了,也许下次你还会忘记。”萧斌想想很有道理,说:“吃一堑,长一智,我下次一定不会忘记了。我要把重要的事情记在一个本子上。”妈妈笑着说:“你这种方法很好,以后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了。”相信这件事情会给萧斌留下深刻的印象,并时刻提醒他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。很多时候,可能我们提醒、斥责都无法让孩子记住的事情,只要他亲身体验一次,他自己去承担一次责任,就会记忆犹新。这样教育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孩子依赖和逃避责任。因此,当孩子犯下过失之后,我们不要用言语去惩罚他,更不要使用暴力,而是要自然而然地让他接受过失的后果。?我们不要“一时心软”当孩子在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时,有的妈妈认为让一个几岁或十几岁的孩子去承担后果有些“残忍”,于是就会“一时心软”,就会在中途替他承担责任。我们这样做,真的是半途而废,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。我们既然选择了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过失的责任,就要坚持到底,让他去承担整个责任,这样才能真正让他得到成长和历练。?必要的时候,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我们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,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完全撒手不管了,必要的时候,我们还要给予他指导和帮助,毕竟孩子对问题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差,我们要让他知道应该怎么做,让他明白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。这样一来,孩子才知道应该从哪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,从而减少过失。11.反正我想花钱,你们就给!——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挣钱的艰辛如今,很多妈妈秉承着“再穷不能穷孩子”的教育观念,宁愿自己节衣缩食,也要让孩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,孩子需要什么,都会尽量满足他。由于我们对孩子的过分溺爱,导致很多孩子花钱大手大脚,认为自己需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,根本不能深切地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艰辛,甚至不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。对此,我们要让孩子明白,钱不是凭空而来的,是辛辛苦苦挣来的。另外,我们还应该为孩子创造“工作”的机会,让他懂得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的道理,让他亲身体验挣钱的辛苦和不容易。2009年暑假,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精心组织了一个夏令营活动——“卖报小行家”。这次夏令营活动旨在让学生体验卖报的酸甜苦辣,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辛。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,中小学生顶着烈日在街头卖报。“买报纸吗?1份1元……”这样的卖报声传遍了活动的每一个角落。当然,他们也会遇到被行人拒绝的时候,其中一个学生说:“虽然心里有点难过,但是觉得很有意义,因为我第一次感觉到了父母赚钱的辛苦。”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。因为,我们给孩子讲无数次“挣钱不容易”,都不如让他亲身体验一次。一旦孩子体验到了钱财来之不易,体验到了挣钱的不易和辛苦,花钱就会有所顾虑,就会慢慢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。那么,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??让孩子了解钱是从哪里来的一天,妈妈问7岁的晓云:“你身上的这些零花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啊?”晓云答道:“这是您前天给我的啊,难道您忘了吗?”“那妈妈的钱是怎么来的呢?”晓云想了想,说:“不是从银行里取出来的吗?上次您带我去银行,我亲眼看到的啊!”很多孩子像晓云一样,认为父母的钱是从银行里取出来的。我们也许会觉得孩子很天真,很好笑,但是却值得我们深思。如果孩子觉得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钱的话,那么对于我们给的每一分钱,他就会觉得无所谓,只要想花钱,就会问我们要,有时候还会埋怨我们给的钱太少。而且,孩子花钱就会很随便,就会很容易养成挥霍浪费的坏习惯。因此,我们应该尽早让孩子知道:金钱是通过辛苦工作换来的,是付出劳动后的报酬。当我们与孩子一起买东西时,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告诉他,这些钱需要花费多少时间、付出多少劳动才会获得。这样一来,孩子就会知道,只有付出劳动才能得到金钱,才能买到想要的东西。?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如果我们只是口头上对孩子说“金钱是通过辛苦工作换来的”、“金钱来之不易”,孩子的印象不会太深刻。如果有条件的话,我们可以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参观一下,让他了解一下我们工作的环境,看一看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,或者是参与我们艰苦劳作的过程。通过这种社会实践,能够让孩子明白“工作”的真正含义,理解父母劳动的价值,亲身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,才能明白挣钱的不容易。而且,孩子看到父母的工作是如此辛苦,他会更加尊重、敬爱父母。?给孩子创造打工挣钱的机会有这样一个真实而发人深省的故事:有个女孩刚上小学,有一次,父母带着她去逛街,在一个繁华的路口,他们看到一位老爷爷在卖报纸。于是,爸爸拿出5块钱,让女儿买了10份报纸。当女儿买回来后,父母与她商量:按原价把报纸卖出去,看看需要花多长时间。在父母的帮助下,女孩用了挺长时间,费了很大劲儿,才把10份报纸卖出去。随后,父母又让女儿去询问报的老爷爷“一份报纸能挣多少钱”。女孩从老爷爷那里得知,一份报纸只能挣几分钱。女孩一算账,才知道,自己花了这么长时间、费了这么多口舌,才挣了几毛钱。想到这里,女孩对父母说:“爸爸、妈妈,挣钱真是太不容易了,我以后再也不乱花钱了。”其实,我们也应该借鉴这对父母的方法,有意识地在节假日给孩子创造打工挣钱的机会。当孩子通过一次次“打工挣钱”的亲身体验,才会深切地明白挣钱的艰辛。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去快餐店打工,发宣传单,推销一些小物品,送报纸,送牛奶,等等。对于年龄小的孩子,我们需要陪在他的身边,一来可以保证他的安全,二来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。对于年龄大的孩子,我们就可以放手让他自己去找打工的机会。12.你们都舍不得让我吃苦!——务必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说到“吃苦”,可能很多孩子都比较害怕。孩子之所以害怕吃苦,是因为他从来就没吃过苦,因为我们都舍不得让他吃苦。从我们的立场来讲,我们从小吃过苦、受过罪,就不愿意再让孩子吃苦、受罪。如今的孩子,书包有人背,出门有车坐,回家有饭吃,衣服有人洗……结果,很多孩子都成了“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”的小皇帝、小公主,事事依赖我们去做。其实,有时候,孩子根本不觉得自己正生活在“苦海”之中。涵涵从小就有舞蹈天赋,只要音乐响起,她就会摆动自己的身体。于是,当涵涵上了小学之后,妈妈就为她报了一个舞蹈班。第一节课,舞蹈老师让涵涵压腿,一压就是一节课。结果,涵涵的腿被压得很痛。下课后,妈妈看到涵涵走路一瘸一拐的,忙问:“怎么回事啊?”涵涵说:“老师让我们压腿,压了一节课。”“练舞要吃这么大的苦啊!以后咱就不练了,妈妈现在就带你去医院看看。”也许,涵涵只是说一说自己的腿痛,并没有觉得练舞是一件吃苦的事情。但是,当涵涵的妈妈人为地将一切自己认为“不舒服”的生活都定性为“吃苦”时,涵涵可能就不愿意去过这种“不舒服”的生活了,不愿意去吃苦了。当孩子生活在我们为他专门打造的“蜜罐”里时,他必然体味不到生活的疾苦和真实味道,自然也就不会有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。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吃过苦,他长大之后,可能就会吃更多的苦。孟子曰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从某种意义来说,“吃苦”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,不仅是对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磨练,而且也是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。因此,我们务必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,让他接受一些生活中的磨练,从而拥有这份宝贵的财富。?不要总是对孩子强调“吃苦”有的妈妈为了让孩子吃点苦,就会一本正经地说:“今天,我要让你尝尝吃苦的滋味。”那么,孩子就会认为我们这样做是故意在训练他,或者是对他平日不吃苦的一种惩罚。这样只会强化孩子的“负意识”,他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吃苦,更无法真正学会吃苦。?最好不要让孩子参加吃苦训练营如今,吃苦训练营开始风行,孩子在酷暑下扛水泥、割麦子、进行野外体能极限训练等方面的新闻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而很多妈妈为了让孩子吃点苦,就会让他参加这种“吃苦训练营”。那么,这种吃苦教育的方式真的有效吗?很多孩子虽然在训练营吃了不少苦,但是回到家就恢复原样了。因为,当人们把“吃苦”从生活中抽离出来,成立一门课程,孩子会有一种“任务”观念,认为训练完了就没事了,而不会把吃苦与生活联系起来。而且,由于有的孩子在训练营中吃了太多苦,就会更害怕吃苦,从而不敢面对吃苦。因此,对于“吃苦训练营”这种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的所谓“捷径”,我们最好不要让孩子去参加。?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受“吃苦教育”事实上,“吃苦教育”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,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,从自立做起,逐渐培养他的吃苦精神。自从晓波上了小学之后,父母经常利用节假日带着他去远足、爬山。有时候,一家人会背上干粮、帐篷等东西走上十几里路,体验徒步旅行的乐趣。一开始的时候,晓波根本吃不了这个苦,嫌天气太热,嫌走路太累,不过,在父母的鼓励下,他一路咬着牙走了过来。真正的“吃苦教育”就应该像晓波父母做的这样,让孩子在不曾觉察的情况下进行。比如,当孩子遇到困难时,鼓励他自己去解决;利用假期让孩子去打零时工;带孩子去一些农村或贫困山区,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,让他切身体验一下艰苦的生活;等等。只要用心,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很多对孩子进行“吃苦教育”的机会。当“吃苦教育”贯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时,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,就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锻炼,从而具备不怕吃苦的精神。?吃苦教育要掌握一个“度”凡事都要掌握一个“度”,让孩子接受“吃苦教育”也是一样。我们千万不要为了让孩子吃苦,而给他安排过于繁重而艰苦的任务。否则,不但不能让孩子学会吃苦,反而会激起他对吃苦的厌烦情绪,从而排斥“吃苦教育”。13.我想,你们真是太勤快了!——好妈妈不妨让自己“懒”一点在生活中,我们经常听到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懒惰。其实,孩子懒惰是结果,原因在哪里?每一位做妈妈的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。孩子的懒惰绝不是与生俱来的,而是由家庭环境造成的。很多妈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:一大早,在我们的三催四请中,孩子总算是起床了,然后大喊:“妈妈,我要穿的衣服放在哪里呢?”我们一边忙着做饭,一边说:“来了来了,我这就给你拿。”然后,我们把孩子要穿的衣服拿给他,又赶紧给他接好刷牙用的水,甚至把牙膏挤到牙刷上。吃过早饭,我们把外套给孩子穿好,把书包给孩子背好,送他去上学。当我们几乎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,如此“勤快地”忙碌着,为孩子做这,为孩子忙那,恨不得把他身上的一切东西都背负起来,结果把自己压成了“孩奴”。从表面上来看,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帮助了孩子。可实际上呢?我们非但没有帮助孩子,反而剥夺了他自主发展的空间,剥夺了他独立成长的机会,让他变得“四体不勤、五谷不分”,凡事都依赖我们去做,从而变得越加懒惰,反而是真正害了孩子。那么,我们不妨尝试做一个“懒”妈妈吧!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我们不要过分勤快,什么事情都帮助孩子做好,而是适当地“懒”一点,反而会让孩子有更多的做事机会,会让他得到更好地成长。对此,我们不必担心孩子会不理解我们的“懒”,会真的认为我们懒。因为,当孩子增长了很多做事的能力之后,他自然就会对我们的“懒”恍然大悟,会理解我们的用心。所以,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妈妈,让自己变得“懒”一点。?教孩子学会“我自己来”孩子从两三岁开始,就会常常说:“我自己来”、“我自己做”、“我自己吃”……这说明,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,感觉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。这是孩子渴望独立自主的倾向,是他的一种心理特征。对于这种情况,我们要尽量满足孩子的独立愿望,凡是孩子能自己做到的事情,我们都要支持他自己去做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我们要不断扩大他“自己来”的范围,让他做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孩子。也许,孩子一开始做事情会做不好,我们不要着急,不要干预,更不要直接替他去做,而是给他一个成长的空间和时间,耐心地等待他的点滴进步。我们不干预孩子的事情,才会让他彻底摆脱依赖的心理,才能造就出一个勤快的孩子。?适当地向孩子“示弱”如果我们总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无所不能,那么孩子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,会变得越来越懒惰。有智慧的妈妈不是在孩子面前一味地显示自己的强大,而是适当地向孩子“示弱”,从而让孩子变得强大。一天,妈妈带着6岁的小泽去超市买东西。在回来的路上,妈妈拎着购物袋,自言自语道:“今天买的东西太多了,我都快拎不动了。”说完,妈妈还故意把袋子放在地上,甩了甩手。看到妈妈“劳累”的样子,小泽忙说:“妈妈,让我来拎着吧!”说完,小泽就把地上的购物袋拎了起来。妈妈高兴地说:“小泽是个男子汉了,以后妈妈可就靠你照顾了。”小泽听妈妈这么一说,提得更带劲了。从此之后,每当妈妈和小泽一起外出,小泽总会想着帮妈妈拎东西,害怕妈妈累着。如果妈妈一开始没有这样做的话,小泽可能不会想到帮妈妈拎东西。正是由于妈妈的“示弱”,给了他做事的机会和动力。事实上,孩子很喜欢帮助我们做些事情,因为他可以从中得到自我价值感。因此,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,我们不妨多向孩子“示弱”,让孩子帮我们做一些事情,他会变得越来越懂事,越来越能干,越来越勤快。?做一个身懒心不懒的妈妈无论什么时候,我们都应该记住一点,我们的“懒”是为了教育孩子,只是身体上的“懒”,而不是真的懒。否则,不但不能教育孩子,反而会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。我们应该做一个身懒心不懒的妈妈,所谓“身懒”,就是学会放手,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;所谓“心不懒”,就是在必要的时候,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帮助,让他顺利做好各种各样的事情。14.反正都是你们说了算!——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,不独断专行很多妈妈觉得孩子小,不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,凡事都需要自己“亲自出马”。而且,这些妈妈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,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。如果孩子有不同的想法,这些妈妈就会秉承一种“我说了算”的强硬态度,强迫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的安排。可欣上1年级了,每天晚上睡前,妈妈都会把她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放在她的床边。一天,妈妈叫可欣起床,可是过了好大一会儿,妈妈都不见她走出卧室,于是再次催促她,一推门,妈妈看到她正在穿一条健美裤。妈妈对可欣说:“我已经把你今天要穿的衣服拿出来了,赶紧换下来。”可欣央求道:“妈妈,我今天可不可以穿这条裤子呢?”“不可以,我都已经把裙子拿出来了,去换裙子。”可欣大声说:“为什么我都不能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呢?”妈妈也提高了嗓门,说:“因为我是你妈妈,你就必须要听我的,快去换裙子。”无奈之下,可欣只好换回了裙子。慢慢地,可欣再也不主动安排自己生活上的事情了,因为她无论怎么做都是白费功夫,还是要听妈妈的安排。对于一个有思想的孩子,如果我们还这样要求他必须听从我们的安排,可能会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。其一,孩子会觉得“你们爱怎样就怎样吧,反正都是你们说了算,我只要言听计从就行了”,结果,孩子就会完全依赖我们,就像可欣一样;其二,孩子会觉得“我都已经这么大了,还要事事都听从你们的安排,我得自己做主”,结果,孩子会变得叛逆,常常与我们对着干。无论我们的孩子属于哪一种情况,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来说,都是非常不利的。另外,每当孩子对我们发出质疑的声音时,可能很多妈妈都会像可欣的妈妈一样,说一句“因为我是你妈妈”,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。事实上,这句话是提醒我们担负起教育孩子重担的依据,绝不是“独断专行”的理由。因此,我们应该给孩子创建一个和谐、民主的家庭氛围,多考虑他的感受和想法,让他成为自己的主人。?不对孩子的生活过多干预一位妈妈谈到了自己教育女儿的方法:我从来不把女儿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,也不会因为她年龄小而必须服从我的安排。对于孩子喜欢穿什么衣服,喜欢用什么文具,喜欢看什么书,我从来不干预。但是,这并不代表我对女儿生活上的事情不闻不问。有一次,女儿希望我给她买一件名牌衣服,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而言,不应该给她买这么贵的衣服。于是,我和女儿一边逛街,一边告诉她“衣贵洁,不贵华”的道理。在我的引导下,女儿选择了一件普通、大方的衣服。这真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妈妈,她既尊重了孩子,又及时给予了引导。我们应该借鉴这位妈妈的做法,对于孩子生活上的事情,不要过多干预,要多给他做主的机会,让他自己处理一些问题。必要的时候,我们要给予引导,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利害关系,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,然后让他自己去处理,绝不强制他做什么。?多考虑孩子自身的需要很多妈妈采取“妈妈说,孩子听”的教育方式,常常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孩子的生活,却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需要。对此,我们需要思考一下,我们为孩子安排生活上的事情,是不是他自身真正需要的呢?我们这样做,是不是真的利于他的成长呢?他能从中得到快乐的感受吗?一般来说,孩子长期生活在“一言堂”的家庭环境中,他不会感觉到快乐,他做事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,各方面能力的正常发展也会受到抑制和影响。所以,我们应该从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出发,多考虑他自身的需要,多听听他的想法和意见。其实,真正适合孩子自己的,才是最利于他成长的。?多用商量的语气与孩子交流在生活中,很多妈妈经常这样要求孩子:“你必须……”、“你给我……”。在孩子看来,所有事情都没有商量的余地,只有完全服从的份儿。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的心理,不利于他的成长。因此,我们应该多用商量的语气与孩子交流。对于年龄小的孩子,我们可以用一些“好不好”、“能不能”等语言,征求他的意见;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,我们可以直接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意见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一定要注意商量的语气,声音柔和一些,语速慢一些。15.孝子,就是“孝顺”儿子!——培养孩子的孝心,成全他的心“孝子”一词,是对那些孝顺父母的子孙们的一种美称。但是,在“小皇帝”、“小公主”日益受宠的今天,这个词却有些变味了。一家人在吃饭,妈妈一个劲儿地给儿子夹菜,说:“这些菜都是妈妈特意为你炒的,你要多吃一些啊!”爷爷奶奶也不示弱,一边给孙子夹菜,一边对他说:“这两道菜也很好吃,快点吃吧!”结果,所有人都给孩子夹菜,孩子碗里的菜最多。这样的情景也许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,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夹菜的动作,当我们给孩子夹菜,长幼的先后顺序就颠倒了,孩子会认为:在家里,我就是最大的,所有人都要为我服务。结果,我们“担当”了“孝顺”儿子的角色。我们这样做是不符合礼,不符合教育规律的。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提到“父慈子孝”,父母要慈爱孩子,孩子要孝顺父母。儒家经典《孝经》曰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”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,是教育的起源,也就是说,教育孩子要从教孝开始。每个人都应该时刻牢记父母的恩德,并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,这样才不愧对做人的标准。那么,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呢??把孝顺父母给孩子“演”出来《增广贤文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孝顺还生孝顺子,忤逆还生忤逆儿。”可见,孩子有没有孝心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影响。我们用什么方式对待父母,孩子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。因此,我们要从自身做起,把孝敬父母给孩子“演”出来。如果我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,我们要时刻给父母一个好脸色,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,给父母洗脚、捶背、揉肩,多承担一些家务,等等。如果我们和父母异地而居,我们要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,陪父母唠唠家常,有空的时候,我们要带着孩子回家看看,等等。这些行为都会被孩子看在眼中,记在心里,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孝心这粒种子就会在他的心灵深处慢慢生根、发芽,他也就学会如何孝顺我们了。?教给孩子“孝”的细节其实,一个人有没有孝心,主要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,而不是非要给父母提供多么富裕的物质生活。因此,我们需要教给孩子“孝”的细节,比如,早晨起床后,他要主动向我们问好;上学、放学,他要向我们打招呼;我们下班回到家,他要及时送上问候;吃饭的时候,他给我们盛饭、夹菜;我们身体感到不舒服时,他给我们端水、拿药、捶背、揉肩;等等。当孩子从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入手,他的孝心就会逐渐培养出来了。?成全孩子的孝心孝行几年前的一天,肖强放学回到家,看到妈妈躺在沙发上,他立即给妈妈倒了一杯水,问道:“妈妈,您身体是不是不舒服啊?我需要做些什么呢?”而妈妈却说:“你有这份孝心就够了,妈妈最希望你可以好好学习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”转眼,肖强13岁了,有一次,妈妈病得很重,呻吟着让他给自己倒杯热水,而他却冷冰冰地说:“没看到我在写作业吗?你自己又不是没手没脚。”妈妈伤心极了,不知道儿子的心为什么会这么狠。肖强前后有如此大的反差,源自于他第一次向妈妈表达孝心孝行的时候,被妈妈回绝了,这让他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,让他觉得除了学习什么都不重要,于是,他就再也不愿意向妈妈表达孝心孝行了。我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发展到这一地步,那就需要我们成全孩子的孝心孝行。当孩子表现出孝心孝行的时候,我们应该表现出欣慰和满足,说一些鼓励他的话,如“我的儿子(女儿)长大了”、“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”、“妈妈感到很高兴,谢谢你”。这样一来,孩子就会觉得,孝顺父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的事情,是值得去做的事情。那么,孩子就有了孝顺父母的动力和积极性。?用德育故事启发孩子的孝心从古至今,中国流传着很多关于孝的德育故事,比如,虞舜孝感动天、老莱子戏采娱亲、闵子骞单衣奉亲,文帝亲尝汤药,蔡顺拾葚供亲,丁兰刻木事亲,王裒闻雷泣墓,等等。我们可以买一些有关孝道的故事书,或者从网络上搜集这些故事,然后讲给孩子听,或者直接给他买德育故事的光碟,让他自己看。当孩子看到古人是如何行孝时,他就会受到启发,他的孝心就会慢慢被开启,进而模仿古人的孝心孝行来孝顺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