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节概述:司马炎篡位建立西晋,执政初期,西晋政治廉明,司马炎待人宽厚,反观东吴,孙皓杀人如麻,国家风气不良,西晋一举攻下东吴统一全国。
《三国演义》卷首语:“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周末七国分争,并入于秦。及秦灭之后,楚、汉分争,又并入于汉。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,一统天下,后来光武中兴,传至献帝,遂分为三国。”
如果接着上段的话,那便是:“三国并入晋。”西晋是中国历史上,继秦、汉之后又一个统一的朝代,司马家族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,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。
曹魏时期,景初三年(公元239年),年仅八岁的少帝曹芳即位,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。后来,曹爽尊司马懿为太傅,趁机削去其军权。随后升迁司马懿的党羽蒋济为太尉,将蒋济的禁卫军大权交由曹爽之弟曹羲担任,由此控制了京城权势。曹爽兄弟揽权之后,倒行逆施、奢侈乱政。
正始八年(公元247年),司马懿见此形势,称病回家,与蒋济等人暗中谋划,静待时机。然而,曹爽对司马懿称病的真实情况心存疑虑。正始九年(248年),恰逢河南尹李胜将要赴任荆州刺史,临行前他去拜访司马懿。司马懿影帝附身,他让丫鬟扶着自己,手里的衣服也拿不稳,喝粥时更是将粥洒到胸前的衣襟上。李胜回来后将所见情形汇报给了曹爽,曹爽大喜,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。
嘉平元年(公元249年)正月,魏帝曹芳离开洛阳,出城祭拜魏明帝高平陵,曹爽、曹羲等人随行。之前曹爽兄弟经常出洛阳游乐,大司农桓范认为他们二人不可同时离开洛阳,以免有人占据洛阳反叛,可是曹爽不听。这次,曹爽兄弟前往高平陵之后,司马懿借机发动高平陵之变,占据洛阳,关闭城门。
大司农桓范与大将军司马鲁芝逃出洛阳,跑到高平陵汇报曹爽。桓范劝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到许昌,号召全国其他力量,举兵反击司马懿。可是,曹爽兄弟犹犹豫豫。而司马懿先后派许允、陈泰、尹大目等人游说曹爽,并对着洛水发誓,只要其交出兵权,便保其爵位。蒋济更是写信给曹爽,称司马懿只夺兵权,不加害他们,可保他们余生富贵。曹爽思考一夜之后,最终决定投降司马懿。
可是,曹爽的美梦没有做成,几日之后,曹爽一党被诛灭三族。高平陵之变,曹爽之所以投降,除了自身的懦弱之外,背后还有当时的政界大佬们的游说担保,尤其是司马懿的党羽,四朝元老蒋济。结果曹爽刚交出大权,就被灭族,司马懿的老朋友们豁出脸面来担保,却不想司马懿翻脸比翻书还快。事后,蒋济直接拒绝封赏,没多久郁郁而终。
司马懿心狠手辣,毫无政治底线,骗了对手也骗了朋友,为了上位不择手段。当然,这不是司马懿第一次做出伤天害理之事。当初,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,司马懿平定叛乱之后,下令屠杀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七千多人,将尸体筑造成京观(炫耀武功聚集尸体而成的高冢)。这一操作,使得辽东地区的汉人骤减,出现了真空地带,对辽东垂涎已久的鲜卑等外族趁机入侵,司马懿成了“五胡乱华”的最早推手之一。
司马懿死后,长子司马师继承父位,任魏国大将军,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,继承职位,魏帝曹髦曾说过: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。”曹髦欲讨伐司马昭,途中被司马昭的走狗贾充拦住,贾充命成济杀死曹髦。司马昭为推脱责任,逼迫太后废曹髦为高贵乡公,并下令灭成济三族,成济不服,光着身子大骂司马昭,最后被乱箭射杀。之后,司马昭将曹奂推上帝位。
司马氏得天下的方式,让自己的后代也没脸面对。东晋明帝时(公元322年-公元325年在位),明帝问王导晋朝何以得天下,王导陈述了司马懿创业之始,及司马昭末年弑高贵乡公之事。明帝把脸贴在床上说:“若如公言,晋的天下岂能长远!”
泰始元年(公元265年),司马昭去世,其长子司马炎继承父位。几个月后,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让位。曹奂迁出京城,到金墉城居住。当年十二月,朝廷在南郊设立祭坛,朝中百官及匈奴南单于等四方少数民族,共有数万人前来参加,众人燃起柴火,司马炎颁发诏书,大赦天下,称国号为晋,史称西晋,司马炎为晋武帝。
司马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,司马师为景皇帝,司马昭为文皇帝,王太后为皇太后。把司徒司马望等诸子侄共十七人都封为王。司马炎任命石苞为大司马,郑冲为太傅,王祥为太保,何曾为太尉,贾充为车骑将军,王沈为骠骑将军。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,统领朝廷内外的军事事务。过了不久,又任命陈骞为大将军,与司徒司马望、司空荀顗等,总共是八公,同时并列设置。
晋朝官职,上公:太宰﹝太师,因避讳司马师名字,故改为太宰﹞、太傅﹝高官辅臣的加衔﹞、太保﹝与太傅、太师为上公,讨论治国之道,协调管理各项事务﹞;三公:太尉﹝军队司令,通常与大司马不同时设置﹞、司徒﹝宰相﹞、司空﹝最高监察长﹞;二大:大司马﹝最高指挥官﹞,大将军﹝最高统帅﹞。
当时朝中只有司马孚不赞成受禅,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二弟,司马炎的叔祖父,司马孚拉着曹奂的手,流着眼泪与他辞别,说:“我到死都是魏朝的臣子!”
说到哭,司马孚最擅长不过了。曹髦被杀时,太傅司马孚跑过去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喊着说:“陛下被杀,是我的罪过!”史书记载司马孚一生洁身自爱,淡泊名利,不干涉朝政,活到九十三岁病逝。虽然司马孚看起来要做一名魏国的忠臣,可是他和儿子们,照样接受了晋朝的分封,享受荣华富贵,与曹奂含泪辞别,更像是一场秀。
司马炎对曹魏皇室在高平陵之变中孤立无援的情形,印象深刻。所以大封宗室,赋予职权。司马炎诏告诸王,可以自己选择封国中的官吏,只有齐王司马攸不敢自选,全部官吏都请求晋武帝指派。
司马炎是继曹魏苛酷奢政之后登基的,所以他尽力仁厚节俭,纠正不良之风。他下诏,免除对皇族禁锢令,废除将领及州郡长留下亲属在京城做人质的制度。同时下令,解除曹魏对汉宗室的禁锢(曹魏篡汉,对汉皇室严加看管)。
曹魏政权为防范皇室,严厉限制宗室,将他们圈禁在封地,这样做的后果是,近亲的宗室无力反抗皇权,可是权臣掌权后,皇室衰弱,司马氏正是这样夺得了江山。所以,司马炎大肆分封皇室,给予宗室王爷们强大的权力,但是如此一来,导致了八王之乱,可谓矫枉过正。
即位后,司马炎清正廉明,用度节俭,用麻绳替代自己牛车的丝绳。
当时,有位太医司马程为了拍马屁,献上了一件雉头裘(雉头羽毛织成之裘,奇装异服),司马炎在殿前当众烧了雉头裘,下令以后再有违反者一律处理。
司马炎破例提升官员,待人宽厚。
太常丞许奇是许允的儿子,司马炎要在太庙祭祀,朝廷中议事的时候,大臣们认为,许奇的父亲因罪被诛,许奇是罪犯之后,需要谨防他复仇,认为许奇不宜在皇帝身边任职,应当委派他到朝廷之外。司马炎却追述许允的名望,称赞许奇的才能,提拔他担任祠部郎(公元254年,许允建议魏主曹芳,夺司马昭之兵,但最终被流放致死)。
司马炎和右将军皇甫陶在一起论事,说着说着两个人就争论起来。散骑常侍郑徽,上表请求判皇甫陶不敬之罪。司马炎说:“正直的言论,唯恐听不到,郑徽逾越职位,胡乱禀奏。”便免去了郑徽的官职。
司马氏以“孝”治天下,司马炎以身作则,粗食素冠坚持了三年。司马炎还下诏令:“从现在开始,即使诏令有要求,哪怕已经获得批准,但是在实际执行中有不当之处的,都不得隐瞒实情。”
司马炎召李密为太子洗马,李密因为祖母上了年纪,坚决辞让,并写下了著名的《陈情表》,司马炎允许了,时人对司马炎印象又加了分。
《陈情表》:
臣李密陈言:臣命运多舛,自幼遭遇不幸,刚出生六个月,父亲就死去。四岁的时候,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(改嫁)。我的祖母刘氏,怜悯我年幼丧父,便亲自抚养。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,九岁了还不能走路。孤苦伶仃,好不容易长到成年。既没有叔伯,又缺少兄弟,门庭衰微、福分浅薄,很晚才有儿子。在外面没有至亲戚,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幼童,生活孤单没有依靠,形单影只。祖母刘氏很早便得了重病,常年卧床不起,我照顾她吃饭喝药,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。
到了晋朝建立,前任太守,察举臣为“孝廉”,后来刺史推举臣为“秀才”。臣因为赡养祖母,故而辞谢不接受任命。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,任命我为郎中,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,任命我为太子洗马。我出身卑贱,却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,实在是以死也无以报答朝廷。我将苦衷上表朝廷,请求推辞任职。但是诏书急切,责备我怠慢不敬。郡县长官前来逼迫我,催促我立刻上路;州府长官登门催促,比流星还要紧迫。我本想赶赴京城效力朝廷,但祖母刘氏,病情加重,我一再恳求,准许我为亲情留下,可是被告之不许。我进退两难,实在狼狈。
臣知道晋朝以孝道治理天下,凡是遗老旧臣(蜀汉官员),都能受到怜悯,况且我的孤单凄苦,更加严重呢。而且,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伪朝(蜀汉),担任过尚书郎的职务,本来希望做官飞黄腾达,所以不顾惜名声节操。现在我是一个亡国贱俘,十分卑微浅陋,承蒙恩宠提拔,我怎敢犹豫不决,有非分之想呢?只是因为祖母刘氏日薄西山,奄奄一息,生命垂危,早上不知道能否活到晚上。如果没有祖母,就没有今天的我;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,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。祖孙二人,相依为命,因此我不能远离她。
臣今年四十四岁了,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,我效忠陛下的日子还很长,报答祖母日子已经不多了。乌鸦尚有反哺之心,请准许我为祖母送终。我的辛酸苦楚,不仅仅巴蜀的百姓及益州、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的,皇天后土,天地神明,也能明察。希望陛下怜悯我的愚昧,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,使刘氏能够安度晚年。我活着,以命报效朝廷,死了,也要结草报恩。我怀着像犬马一样恐惧的心情,恭敬地呈上此表,禀告陛下。(完)
结草报恩:春秋时期,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个美丽的姬妾。魏武子刚生病时,嘱咐儿子魏颗说:“我死之后,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。”不久魏武子病重,又对魏颗说:“我死之后,一定要她殉葬。”魏武子死后,魏颗把她改嫁。魏颗说:“人在病重的时候,神智是昏乱不清的,我嫁此女,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命令。”后来,魏颗与秦将杜回交战,两军正在激战时,战场上出现了一位老人,他结草成绳,把杜回绊倒,魏颗因此生擒杜回,秦军大败。当天夜里,魏颗在梦中遇到了老人,老人对他说:“我是你所嫁的那个女子的父亲,特来结草报恩。”故事意在表达知恩图报。
李密的事迹十分感人,其实,社会中也有很多像李密一样的人,只不过他们没有像李密一样被广为人知。李密作为孝子的典型,被晋朝作为正面例子来宣传,非常符合司马氏的“以孝治天下”。
同样以“孝”闻名的还有王祥,王祥东汉末年人士,王祥的生母早逝,继母对他不好,多次诋毁他,甚至拿皮条抽打他,下毒酒毒杀王祥、虐待王祥的妻子。但是王祥对待继母毕恭毕敬,十分孝顺。成语“卧冰求鲤”的故事就是出自王祥,相传王祥继母朱氏在冬日想吃鲜鱼,当时天寒,王祥脱下衣服,准备砸冰捕鱼(一说卧在冰上),忽然冰块融化,水中跳出两条鲤鱼,王祥带着鲤鱼做给继母吃。继母想吃麻雀,不久就有数十只麻雀飞进屋内,王祥捉住做给母亲吃,邻居们都认为这是王祥的孝道感动了上天。
然而,一千多年后的今日,我们仔细思考这两则故事,真实性非常令人怀疑。砸冰捕鱼,鲤鱼却自跳而出,也许是水中缺氧导致;想吃麻雀,麻雀却自投罗网,难以置信。王祥固然孝顺母亲,可是当时的东汉、曹魏、西晋朝廷采用了不真实的宣传方式,捏造了这么个故事,便于控制百姓。不过,观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,“孝”这个字,晋朝的王氏们早已经忘记怎么“写”了。
不仅对臣子宽厚,司马炎对待亡国天子也很有度量。
蜀国降主刘禅死于泰始七年(公元271年),吴国降主孙皓死于太康二年(公元281年),魏国旧主曹奂死于永宁二年(公元302年),三位都得以善终,曹奂更是死在司马炎之后。
与司马炎的仁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吴国主孙皓。
起初,孙皓颁布了许多优抚诏书,体恤士民百姓,打开仓库赈济贫困之人,并把宫女遣散出去,配给那些没有成亲的人,养在皇家御苑中的禽兽也都放归山林,减少不必要的损耗,当时吴国人称赞他为明主。
可是,孙皓得志之后,开始变得残暴骄横,频频触犯忌讳,沉湎于酒色之中,吴国上下大失所望,当时拥立孙皓的宰相濮阳兴、左将军张布也十分后悔。有人向孙皓诬陷濮阳兴和张布,孙皓把他们抓起来,发配到广州,并在路途中将他们杀死,诛灭了三族。
孙皓在东吴大兴土木,兴建宫殿,俸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,都要亲自进山督促伐木。大规模建设游乐园林,兴建楼台,花费钱财数以亿计。
当时东吴民风奢侈,中书丞华核,上疏说:“现在国家事务繁多,劳役繁杂,百姓贫苦,可是民俗却十分奢侈,工匠们在制造无用的器物,妇女的打扮华丽,互相攀比炫耀,以自己没有为耻。民间士兵之家,争相追逐这种风气,家里连一锅米都没有,锅已经揭不开了,出门却衣着华丽,上无尊卑差别,下耗财力物力,想变得富足,岂能实现?”这些话,孙皓一概听不进去。
对东吴这种奢侈的民风,柏杨先生曾用了一句谚语总结:“不怕家里火烧,就怕出门跌跤。”因为住所是租来的,家里没有贵重物品,烧了也不怕。倘若跌倒,尤其是下雨天,唯一的一身西装坏掉,第二日便出不了门了。这种爱慕虚荣的现象,无论封建社会还是当今社会,两千年以来一直存在。
不仅生活奢侈,孙皓还喜好杀戮。湘东(湖南省衡阳市)太守张咏,不上交赋税,孙皓就地杀了他,把首级挂在各郡示众。会稽(浙江省绍兴市)太守车浚,公正清廉,政绩优秀。当时,会稽郡大旱,老百姓没有粮食吃,车浚上表,请求赈济灾民,孙皓认为他的行为是收买民心,就派人杀了他,把头悬挂在柱子上示众。尚书熊睦,稍微说了几句劝谏的话,孙皓就用刀柄把他砸死,身上被砸的血肉模糊,认不出人样。
孙皓的宠妾,派人到集市上抢夺百姓的财物。司市中郎将陈声,依法处理了这件事。孙皓的宠妾向其告状,孙皓勃然大怒,找了个理由,锯断陈声的头颅,焚尸之后把残骸扔到四望山下(南京四望山)。
孙皓这种暴君行径,司马炎早已耳闻,他与羊祜秘密谋划讨伐东吴,羊祜认为攻打东吴,应当凭借上游地势,就秘密上疏司马炎,让王浚担任益州刺史,派他去治理水军。王浚在长江上游,制做大型战舰,船长为一百二十步,能容纳二千余人,用木头造成城堡,筑起瞭望台,四面开门,船上可以骑马奔跑。战舰制造了七年之久,建成之时便是东吴亡国之日。当时,造般砍削下的木片,布满了江面,顺江水而下。东吴建平(湖北省秭归县)太守吾彦,收集木片禀报孙皓,说:“晋国必然有攻吴的计划,应当增加建平的兵力,以抵御敌人。”孙皓不听。
羊祜为司马炎出谋划策,却没能活着看到西晋统一的那一天,在东吴灭亡前两年去世了。他不攀附、结交朝廷中权贵,朝中奸佞之臣荀勖、冯紞之徒都憎恨他。羊祜每当被授予官职和爵位时,经常辞让。羊祜经历两代帝王,掌管朝廷重要的部门。凡是他参与谋划商议的事情,他都把草稿烧掉,世人完全不知道内容。由羊祜荐举而作了官的人,自己却不知道是谁推荐的。
羊祜去世后,司马炎哭得特别伤心。当时天气很冷,司马炎流下的眼泪,沾在胡须和鬓发上,结成了冰。羊祜留下遗言,不要把南城侯(羊祜的爵位)印放入棺木。荆州的百姓听到羊祜去世的消息,为他罢市,聚在一起哭泣,哭声接连不绝。就连东吴边境的将士,也为羊祜的死而流泪。羊祜喜欢游岘山(襄阳城西南),襄阳(湖北省襄阳市)的百姓们在岘山上建庙立碑,一年四季祭祀。望着这座碑的人没有不落泪的,所以人们称这座碑为“堕泪碑”。
岘山上的堕泪碑,成了后世纪念羊祜的地方,孟浩然在《与诸子登砚山 》中感慨道:人事有代谢,往来成古今。江山留胜迹,我辈复登临。水落鱼梁浅,天寒梦泽深。羊公碑尚在,读罢泪沾襟。译文:人与事总是不停地变化,时光荏苒形成了古今。前世的名胜古迹,我们登山远望。鱼梁州(汉江中的洲岛)露出水面,云梦泽(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)辽阔幽深。羊公碑屹立在岘山上,读罢碑文眼泪不禁地沾湿了衣襟。
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,西晋大军南下灭吴,孙皓双手反绑,抬着棺材出来投降,司马炎实现了统一全国的愿望。唐代诗人刘禹锡,赋诗一首,描述西晋灭吴。
《西塞山怀古》
王浚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。
千寻铁锁沈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。
人世几回伤往事?山形依旧枕寒流。
从今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。
孙皓被带到洛阳后,司马炎命人将他带上大殿,孙皓登上大殿向司马炎叩头。司马炎对孙皓说:“朕设了这个座位等待你很久了。”孙皓狂妄的说:“我在南方,也设了这个座位等待陛下(三十多年后,司马睿建立东晋,在江东巧合的坐到了“这个座位”上)。”贾充对孙皓说:“听说你在南方,挖人的眼睛,剥人的脸皮,这是什么样的刑法?”孙皓说:“为人臣子的,杀了他的君王(暗讽贾充杀害曹魏皇帝曹髦),或者邪恶不忠的,就处以此刑法。”贾充沉默无语,非常羞愧,而孙皓却面无愧色。
孙皓是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位暴君,自他以后,还有后赵的石虎、前秦的苻生、夏的赫连勃勃、刘宋的刘子业和刘昱,南齐的萧宝卷、北齐的高洋等人。这些人残暴的方式虽有不同,但相同的是“面无愧色”。
司马炎和贾充借机讽刺孙皓使用酷刑,可是孙皓有一副伶牙俐齿,让他们丝毫占不到便宜。一次,司马炎问孙皓:“我听说南方人喜欢作《尔汝歌》,你能不能为我作一首?”孙皓正在饮酒,于是举起酒杯对司马炎说:“昔与汝为邻,今与汝为臣,上汝一杯酒,令汝寿万春!”司马炎非常后悔。“尔、汝”都是古代长辈对后代的称呼,司马炎本想再次侮辱孙皓,可是孙皓所作的歌曲里,处处都是“汝”,司马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,自取其辱。
司马炎在篡魏灭吴之后采取一系列政策对曹魏时期的政策进行纠正,同时他本人是一位非常仁厚的君主,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大家评价为不合格的开国君主,原因究竟在哪,我们不妨来看看,当时社会的另一面。